2014 年康泰纳仕集团推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 the Scene,将旗下 Vogue、Vanity Fair 以及纽约客等杂志的相关内容制作成视频播放。
这一网站并没有带来太多流量,但康泰纳仕不准备关掉它,最近他们准备为这一网站转型,让其在 Facebook 上传播,定位的受众是 18-34 岁的女性,推出的视频将是“那些只有懂的女性才懂的视频。”
过去几年,传统杂志转型过程中都瞄准了视频,毕竟视频是广告商的新投放目的地。根据 eMarkerter 数据,明年广告商将在视频上投入 154 亿美元,是 2014 年的 3 倍。
“如果你错过了视频市场,那还剩下什么?” 电子出版商 Galvanized 的首席策略师 Jon Hammond 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
前几年,传统杂志应对视频挑战的方式是做自己的视频网站,例如康泰纳仕的 The Scene,时代的 Daily Cut,但推出后都低于预期。Daily Cut 甚至满足不了 comScore 最低的汇报要求,通常是 5 万个独立访问量。
The Scene 和 Daily Cut 推出的时间相近,且模式类似,都是把自己旗下杂志的内容一股脑地放到自己全新的视频网站上,Daily Cut 推出了总共长达 1500 个小时的 35000 个视频。最终的结果是,大量杂乱无章的视频和内容导览吓退了不少观众。
现在他们终于决定改变策略,将流量引到 Facebook、YouTube 以及 Snapchat 等社交网络上。
自从 The Scene 转变策略后,5 月份其在Facebook上吸引了 9830 万视频播放量,是 2016 年 10 月其网站自身播放量的 3 倍。
BuzzFeed 和 Vox Media 等媒体也在不断加大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力度。现在花大量精力把观众引到自己的视频网站看起来有些不合时宜。
不过,选择社交媒体传播也有风险。杂志需要广告,而广告商把大量预算都给了科技公司例如 YouTube 和 Facebook 等,杂志选择在这些自己的“竞争”平台上传播视频谁也说不清最后谁胜谁负。
而纽约时报选择的策略则是在文章内页加入视频。
同时,杂志也在加大视频制作投入,急切地想推出以自己杂志内容为主的电视剧。康泰纳仕就在制作长篇电影和视频。2015 年集团把制作的 “Last Chance U” 卖给了 Netflix。现在正在制作两部根据集团杂志上刊登过的故事改编的电影。
时代杂志旗下的 The People/Entertainment Weekly Network 此前拥有 160 万的 app下载量,曾宣称在这个时代只有免费提供内容才是王道。
而最近,他们在新推出的运动视频服务中选择了订阅收费模式。他们认为对运动有热情的人会愿意为高质量的内容、评论等收费。
看起来,杂志对新内容的盈利模式仍摇摆不定。
今年 8 月,时代还会推出电影。今年是戴安娜王妃逝世 20 周年,时代旗下的 People 杂志会和 ABC 合作制作一个以戴安娜王妃为主题的长达 4 小时的纪录片。戴安娜王妃在 1997 年 8 月 31 日在巴黎一场车祸中丧生,年仅 36 岁。时代旗下的 3 家杂志也会同时刊登关于戴安娜王妃的报道。
“在 People 杂志的历史上,没有人比戴安娜王妃上封面的次数更多了,”时代节目负责人 Ian Orefice 说。王妃登上过 57 次该杂志的封面。
“我们的纪录片会向她留下的记忆以及她短暂悲惨人生中所做的善事致敬。我们的合作方 People 的团队会是讲这一故事最好的人选,因为在她人生的所有阶段,杂志都全力报道了她,” ABC 的视频负责人 Robert Mills 说。
今年下半年,赫斯特集团会在曼哈顿赫斯特大厦附近成立新的视频制作室,同时准备推出一个以视频内容为主的健康内容品牌。赫斯特还在和 FYI 电视台一起制作基于旗下食物品牌 Delish 的电视剧。
赫斯特还入股了不少视频公司,包括以年轻观众为主的 AwesomenessTV 和制作短视频的 Complex Networks 等。
如果要说这些杂志集团在最近几年的视频试错中学到了什么,赫斯特数字传媒主席 Troy Young 的反省还算直白:“你得开始把集团向一个不同的内容创造方式推进;在你新的内容平台上,越接地气越好,搞懂这里的规则;看看人们在看什么,然后毫不留情地评估你自己。”
题图:condenast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