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成立了 18 年的维基百科(Wikipedia)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固定组成部分。当人们使用 Google 搜索时,维基百科的页面总是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顶部;当人们向 Alexa(Amazon 开发的智能语音助手)和 Siri(Apple 开发的语音助手)提出问题时,维基百科的内容总能为人们提供答案。
对于其编辑社区来说,维基百科的意义更为重大。在编辑眼中,维基百科更像是一个社交网络。在这里,他们或是讨论历史和现代生活的点滴细节,或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编辑等级,甚至还能够结交朋友或是恋人。
但维基编辑也会在这里经历没完没了的骚扰。维基用户帕克斯·阿欣萨·戈森(Pax Ahimsa Gethen)是一名跨性别男性。2016 年,戈森遭受了连续数月的人身攻击。今年 49 岁的戈森以复数人称代词“他们”(they)称呼自己,他们表示,这名匿名骚扰者发帖称,他们“令人难以忍受”且“令人厌恶”,他们应该被关进集中营并且以死谢罪。
戈森说,这名骚扰用户还公开了他们的“死名字”(deadname),也就是他们在变性之前使用的名字。
“这件事情涉及到了我的隐私,也因此对我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戈森说。
与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网站不同,维基百科上负责处理骚扰事件的大都是无偿志愿者。
维基百科的实际运营者是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性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该基金会也为网站的志愿者社区提供支持。回应有关大量存在的骚扰投诉时,维基媒体基金会承诺,将采取新的策略来遏制这种暴力行为。最近几个月,该基金会推出了一款更为复杂的屏蔽工具,以期能够更好地控制一些用户面临的骚扰问题。
基金会的网络社区健康分析师西德尼·普尔(Sydney Poore)说,这个免费百科网站在 2001 年最初创建时,吸引了很多“以科技为导向”的编辑。普尔编辑维基百科已有 13 年,她认为,网站最初的基调,奠定了其难以接受外界意见的社区文化。
“我们正在努力扭转这种局面,”她说,“但这无法在一夜之间做到。”
在维基百科的任何一个词条中,只要你知道几个特别的按钮,就能发现一些详细的讨论内容,而这些讨论塑造了每一个词条最终发表的内容。根据对世界各地维基用户的采访,这些网络密室往往是骚扰最初形成的地方。关于一篇文章细节的激烈争论,很可能演变成用户间的人身攻击。
娜塔莎·罗(Natacha Rault)是一名维基百科编辑,现居日内瓦。她创立了一个项目,旨在减少维基百科网站上的性别隔阂。罗表示:“如果你宣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或是 L.G.B.T.(性少数者),难么你更容易成为被骚扰的目标。”
罗通常编辑法语版维基百科。在法语版中,有关性别的讨论常常会引来尖刻的评论。罗说,人们曾经花了 6 个月时间来讨论,是否应该把有关英国领导人特蕾莎·梅(Theresa May)的词条中涉及到的“首相”称呼改成女性用词(première ministre),而不是男性版用词(premier ministre)。
罗说,另一场关于“femme”(法语中“妇女”的意思)词条的争议也正在上演。争论的焦点是,在条目的第一段中,是否应该在生理性别(biological sex)之外再加上社会性别(gender),以及妇女的定义是否应该包括跨性别女性。这场争论演变成了一场“编辑之战”,争论双方的维基用户不断地编辑条目,用自己支持的文字内容来覆盖对方的修改。
罗说:“有时候,这种‘编辑之战’的火药味之浓,甚至会迫使你放弃这个词条,然后逃之夭夭。”
对于顺性别及跨性别女性编辑因网络暴力而遭受排挤这一现象,维基媒体基金会表示十分担忧。
在官网上,基金会将广泛存在的骚扰视为性别平等障碍。有时候,这些骚扰明显与性相关:根据基金会提供的匿名采访,骚扰者在他们个人维基百科用户页面上传色情内容,并通过电子邮件向被骚扰者发送类似内容。意大利语版维基百科编辑卡米拉·博班(Camelia Boban)说,有一名用户曾公开用语言暗示侮辱她是一名妓女。
几年前,曾有人研究过维基百科编辑的组成。该研究估计,只有不到 20% 的编辑为女性。维基百科社区已经意识到,女性编辑的人数严重不足,上述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认知。因此,维基社区的一些活动人士已经开始招募更多的女性用户来撰写和编辑词条。
Art+Feminism 等组织的创办宗旨,就是为了增加女性和性少数群体在维基百科上的存在感。Art+Feminism 的组织者举办过一些大会。会上,经验丰富的编辑向立志参与编辑的用户介绍维基百科背后的门路。他们还会解释维基编辑常用的暗号,以帮助新人顺利融入。
维基百科用户也开始讨论“内容性别差异”,其中就包括人物词条性别分布不均这一现象。根据本月发布的最新分析,英文版维基百科的160 万个人物词条中,只有 18% 为女性。受益于活动人士的各种努力,这一比例已经高于 2014 年的 15%。
克劳迪娅·洛(Claudia Lo)是一名维基媒体基金会的研究员,她所属的团队负责开发反骚扰工具。洛表示,维基百科上的一些骚扰源自有关 L.G.B.T. 问题的争论,而这类骚扰都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当一个名人以跨性别者出柜时——如 2013 年切尔西·曼宁(Chelsea Manning,跨性别女性,在美国陆军任职期间,下载二十五万份美国政府的机密资料并转交给维基解密,入狱期间变性——译者注),和 2015 年凯特琳·詹纳(Caitlyn Jenner,跨性别女性,美国演员,业余运动员——译者注)出柜时——维基百科用户会就是否应该使用其自称的代词而展开大规模的争论。
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的词条经常会遭受篡改。有心人士会将词条中使用的代词修改成词条人物的出生性别。但维基百科的指导原则明确指出,编辑使用的代词,应与词条人物近期在可靠来源中声明的性别相符。
在一些国家,L.G.B.T. 人士公开身份后可能会遇到危险。在这种情况下,维基百科上的骚扰尤为恶意。维基百科用户蕾切尔·韦克斯鲍姆(Rachel Wexelbaum)说,有一次,维基百科词条的一名管理员屏蔽了一名编辑,只因为该编辑的用户名暗示其可能是同性恋。韦克斯鲍姆说,维基媒体基金会的信任与安全团队后参与进这一事件,并最终封杀了这名管理员。
在一些情况下, L.G.B.T. 用户的处境得到了改善。25 岁的伊朗软件开发人员阿米尔·萨拉巴达尼(Amir Sarabadani)在维基媒体基金会驻德国分部工作。萨拉巴达尼表示,过去的 12 年里,他一直参与波斯语版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该版本下的维基用户在编辑与同性恋相关的词条时常常充满敌意。
大约 6 年前,萨拉巴达尼开始与其他维基用户公开讨论自己的同性恋取向。他说,其他编辑经常用“操纵同性恋议程”(贬义)攻击他,匿名用户也会在他的用户页面上发布男性生殖器官的淫秽图片。
萨拉巴达尼 2 年前离开德黑兰并前往柏林,他认为自己在波斯语版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工作,降低了该版本编辑对网络暴力的容忍度。
他说:“有些时候,说一些不用负责的话非常容易。但是现在,如果有人说了一些恐同的话,他们就会被屏蔽好几个月。”
维基百科大约有 300 种语言版本,其英语版本要求用户将彼此间的冲突发布于在线公告栏上,管理员将通过用户发布的网络暴力链接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基金会研究人员洛表示,这种方法将各类投诉推到公开层面,引发了很大问题。
“如果你受到了骚扰,”洛说,“你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告诉骚扰者,你要告发他们。”
她说,在一些情况下,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或志愿管理员会通过私人电子邮件处理这些事件。
如果志愿管理员发现骚扰指控属实,他们就会禁止骚扰者在网站上的任何编辑行为。英语版等维基百科版本的管理员,有权利发布“话题禁令”(topic ban),即禁止违规用户编辑有关该话题的任何词条。“话题禁令”是一种依靠社区力量的强制执行工具,其他编辑有责任确保禁令的执行。违反话题禁令会导致全站封杀。
基金会还开发了一项名为“部分屏蔽”(partial blocks)的新工具。在确定存在问题的词条下,管理员可使用该工具来限制用户编辑。开发人员希望,这一工具能够更自由地屏蔽用户在某一特定话题的编辑,而不会完全禁止该用户在其擅长领域的编辑行为。
“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志愿管理员,以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方式应对冲突。”洛说。
包括意大利语版、阿拉伯语版等 5 个版本的维基百科已经开始使用部分屏蔽。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表示,有望在今年将该工具引入英语版维基百科。洛表示,基金会也在研发一个私人举报系统,以协助用户举报骚扰行为。该系统正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但在遏制维基百科骚扰的过程中,制度上的改革效果有限。以戈森的情况为例,他们所面对的骚扰者不断改变发帖的 IP 地址,导致屏蔽工具很难生效。
戈森表示,虽然他现在已经很少受到骚扰,但由于维基百科时而充满敌意的氛围,他们已经减少了对网站的编辑。
他们说:“编辑维基百科并没有报酬,那我为什么要自愿遭受这些网络暴力?”
翻译:熊猫译社 王奕琳
题图版权:Danielle Scrugg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2019 THE NEW YORK TIMES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