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布尔什维克掀起了俄国革命。在德国,估计有 600 万共产党(KPD)的选民。 20 万法西斯分子帮助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取得了政权。国家社会主义党阿道夫•希特勒背后可能站着 1200 万的选民。德意志共和国还能坚持多久?”
0
0
“通过 B 级片式的美学,可以实现现代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可能。”
0
0
“ 1922 年在意大利发生的,是一个纯粹的民族现象?或许是一个可以令某些国家模仿的榜样?那些同亚平宁半岛上的国家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在社会、政治和世界观分歧中四分五裂?”
0
0
如果说书籍的存在意义就是探寻人类的存在方式,那么《亚洲家族物语》毫无疑问是拥有那份资格的。这是一本罕见的拥有“记忆”的亚洲之书。——浜夏子,日本作家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做最好的自己’将决定这个世界的未来。”
0
0
《坡道上的家》带着平实的情感和真诚的困惑提醒年轻女性,人生目标的设定、亲密关系的沟通、自我教育的准备不应只做到婚前为止。生活的考验静水流深,幸福的旅程是漫长的上坡路。——张怡微,作家
0
0
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 撒尼尔•霍桑一样,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菲利普•罗斯
0
0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作家(指托马斯·曼、詹姆斯·鲍德温、汤姆·冈恩和伊丽莎白·毕肖普)都是同性恋者。那么,此书反映了我对这一发现的兴奋之情,以及我带着新认知探索他们作品、生活的兴趣。此书也是一段前进中的曲折历史。……体现了彼时与此时之间宽容度的变迁。”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他把晴天霹雳般的悲剧和静谧的时刻结合,展现出他所熟知的这个国家核心的动态。他准确的分析和低调的一手报道,让他笔下的作家、农民和政治人物与日本脆弱的权力时代抗争,并寻求复兴。——欧逸文(Evan Osnos),普利策奖得主
0
0
与正统写实主义的马华文学传统相比,李天葆的书写毋宁代表另外一种极端。……与其说他所承继的叙事传统是五四新文艺的海外版,不如说他是借着新文艺的招牌偷渡了鸳鸯蝴蝶派。——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伊丽莎白·罗森塔尔的这部美国医保危机史,理应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必读之作。我从来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用如此清晰的方式来诊断美国的医保体系,并开出明确的处方。对于理解美国医保制度的过去与未来,这本书将成为一个标杆。——悉达多·穆克吉,《基因传》作者
0
0
杰伊·鲁宾作为翻译家是极具实力的,他翻译了我的长篇小说《奇鸟行状录》,使我在美国的地位变得相当稳固。——村上春树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霍普·洁伦的《实验室女孩》是一部文笔绝佳的回忆录,写的是科研领域中的女性,还有一段奇妙的友谊,以及树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很棒。——巴拉克·奥巴马
0
0
上帝给他的生命太短,但他的诗会流传下去,他是在我们之间走得最前面、成绩也最好的诗人,是我们的表率。 ——痖弦,诗人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完美的行文,在帕蒂·史密斯的《只是孩子》后,没有任何音乐回忆录比《漆黑清晨》更好地描绘了平凡中的美。——Classic Pop
0
0
围城、海战、宫廷政变……热热闹闹的故事背后,是对长久以来欧洲统一之梦的精彩论述。——《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好书颁奖辞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从明治维新到军国主义,日本尝到了“另类普遍性”的失败,而战后的新宪法与民主实践,让日本回归到了世界主义的文明普遍性。日本的这段国家历史,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一面难得的借鉴之镜。作者的这部著作从精神史的高度,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点。——许纪霖 历史学家
0
0
“我们求助于恐惧这种情感的频率出现了戏剧性的增长,这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变得比以前更危险了吗?我们的恐惧真的比10年前、20年前或50年前更多了吗?我们到底在恐惧什么?”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硅谷需要一节历史课,而弗格森已经提供了这一课。——埃里克·施密特, Google 董事长
0
0
“人类道德心的边界是否能同步扩宽,与商业社会的飞速膨胀同步呢?它是会分裂为两种道德,一种适用于身边的人与事,另一种专针对遥远处的不幸,还是会自我迷失,沦为游离于现实的抽象观念呢?”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富兰克林·福尔要求我们拔掉电源插头然后思考——他要求我们承认并挑战硅谷的垄断力量。在社交媒体迫切需要新的道德规范之际,《没有思想的世界》是对数字乌托邦的强力反击。——史蒂夫·科尔,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0
0
温克勒描述的当下西方是暗淡的,充满着分裂的可能以及不确定性,失去了协同行动的能力。……不仅是欧盟,那个被我们称为“西方”的世界,可能真将面临分裂。——扬·埃勒特(Jan Ehlert),北德广播电视台(NDR)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克莱顿以战争迷雾为叙述中心;我们犹如亲临混乱而喧嚣的滑铁卢……我们好像以威灵顿或拿破仑或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经历了这一切。——《每日电讯报》
0
0
斯托肯斯特罗姆对奴隶制度进行了一次虚构的拷问:包含提升、愉悦的性和礼物,同时又充分意识到其无限的痛苦和悲哀。她卓越的文学语言与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生活经历建立起一种张力很强的联系。——《卫报》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图书管理员穿过马里的沙漠,试图使珍贵的古手稿收藏免受圣战分子的破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暴力的圣战和开放的文明之间的斗争,约书亚·哈默的这本书和当今世界的许多事件息息相关。——芭芭拉·德米克,美国记者
0
0
“本卷各位作者们的共同目标是,更充分地描写和更详细地分析那段历史的各个部分。”
0
0
这个栏目以新闻集萃的形式,关心城市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
0
0
“为研究新奴隶制,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我看到法律的面具背后,人们身负枷锁。当然,许多人会认为不可能再有奴隶制这样的事情了,几年前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0
0